疯了!特朗普加征100%的关税,卖家已濒临崩溃
就在昨天,特朗普宣布计划对所有中国输美产品加征 100% 关税,将于 2025 年 11 月 1 日生效,且可能根据中国后续行动提前实施。同时严格管制 “所有关键美国制造软件”,禁止或限制其对华出口。
就在昨天,特朗普宣布计划对所有中国输美产品加征 100% 关税,将于 2025 年 11 月 1 日生效,且可能根据中国后续行动提前实施。同时严格管制 “所有关键美国制造软件”,禁止或限制其对华出口。
这一措施将叠加在现有关税基础上,使总关税水平达到高达 130% 或更高,大批卖家已濒临崩溃。
01kin test 关税的背后
没记错的话,国庆节前,特朗普才在社交媒体上宣布: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,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,其中部分品类关税高达 100%。 短短十天而已,特朗普又重新宣布关税了,这与中美在战略资源领域的博弈密切相关。 近期,中国强化了稀土出口管制政策,直接推动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升级。 作为现代工业的 "维生素",稀土在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芯片、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不可或缺,而中国作为全球唯一具备完整稀土产业链的国家,在产能和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。 2025 年 10 月 9 日,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六项出口管制公告,涵盖稀土相关技术、设备、中重稀土原材料,以及超硬材料等关键物项。 不仅明确从中国直接出口的稀土需要许可,就连境外企业使用中国稀土或技术生产的相关产品,要向第三国出口,也必须获得中国商务部的许可证。 对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的美国而言,该项管制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其高端制造产业。德邦证券数据显示,美国当前稀土永磁体生产 90% 以上依赖中国进口,尽管其正积极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,但短期内难以突破冶炼技术瓶颈与成本壁垒。 在无法快速实现稀土自主供应的情况下,加征全面关税被视为施压中国的重要手段,试图通过贸易反制迫使中国放松稀土管控,同时为本土制造业创造 "保护屏障"。 从贸易失衡角度看,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长期存在,2024 年中美货物贸易逆差仍达 3520 亿美元,其中机电产品、轻工制品等中国优势品类占比超 70%。在特朗普看来,加征关税既能缩减贸易逆差,又能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,符合其 "美国优先" 的政策导向。 多重因素叠加下,这场以稀土博弈为起点的贸易摩擦,最终演变为覆盖所有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风暴,给跨境贸易带来全局性冲击。
02kin test 中国卖家的北美征程
回顾中国卖家深耕美国市场的十余年历程,这段经历充满了机遇与挑战。 2010 年至 2020 年的十年间,依托完备的供应链体系、高效的生产能力与跨境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,中国卖家以 "性价比" 为利刃快速抢占美国市场。 eMarketer 数据显示,2018 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的交易额占比已达 28%,3C 类目标品类占比更是突破 40%,深圳 "华南城四少" 等头部卖家年销售额均突破 50 亿元。 2020 年疫情催生的 "宅经济" 让中国跨境电商迎来爆发期,当年美国市场中国卖家交易额突破 1300 亿美元,同比增长 58%。 这一阶段,许多卖家凭借 "海量铺货 + 低价竞争" 模式迅速积累财富,亚马逊、eBay 等平台上的中国商品一度成为美国消费者的首选。 但高速增长背后,过度依赖价格优势、合规体系薄弱的隐患已然埋下,2021 年亚马逊 "封号潮" 中,超 5 万中国卖家账号受影响,涉及金额超千亿元,成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转型的转折点。 2025 年初,美国对华关税政策频繁调整,引发贸易摩擦,不少中国卖家损失惨重,被迫转战市场。 直到前几个月,中美关税才算是稍微稳定下来。然而好景并不长,十月份,特朗普又在关税下手了! 此次 100% 关税加征计划,又将给中国卖家们带来致命一击。 1 从成本端看
当前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已达 18%,若再加征 100%,意味着大多数品类的综合税负将突破 120%。 可以看出这不是简单的成本上升,或许是对现有盈利模式的彻底颠覆 —— 过去依赖 15%-20% 利润率生存的中小卖家,将直接陷入亏损绝境。
2 从市场竞争看
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,PriceRunner 数据显示,同类商品价格差异超过 20% 时,消费者选择低价商品的概率达 83%。 加征关税后,中国商品价格将普遍超过本土商品或其他国家进口商品,若维持原有价格,卖家利润率将降至负数;若提价销售,市场份额将被东南亚、墨西哥等地区的卖家快速蚕食,完全是 “左右都是死”。 据了解,目前已有超 30% 的中小卖家暂停美国市场上新,70% 的头部卖家开始缩减美国业务规模,预计未来 6-12 个月内,至少 40% 缺乏抗风险能力的中国卖家将彻底退出美国市场,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将面临长期的盈利压力。
03kin test 关税下如何破局 根据美国海关规定,本土公司采购的商品若在境内完成最终加工或组装,可认定为 "美国制造",从而豁免对华加征的惩罚性关税。 深圳3C 卖家陈总,旗下有两家亚马逊美国站店铺,一家以中国公司名义运营,一家是年初注册的加州本土公司店铺,如今两者命运天差地别。 关税加征前,中国店是主力,无线充电器售价 19.99 美元,毛利率 22%;加州店主打本土定位,售价 24.99 美元,毛利率 21%,差距不大。但 100% 关税落地后,中国店综合税率从 45% 飙至 145%,提价则订单暴跌,降价又亏损,最终月销呈现直线下滑。 而加州店因 “本土组装” 豁免高关税,叠加平台流量倾斜、消费者信任加成,3 个月内加州店月销从 15 万飙至 46 万,逆势增长 27%,成为关税冲击下的 "幸存者"。 美鸥跨境专注于海外公司注册、商标专利申请、VAT、EPR等领域多年,经验丰富,提供全流程服务,有需要联系我们。 其实平台流量分配更加倾向于本土卖家,亚马逊数据显示,本土店铺的搜索排名平均比境外店铺高出 35% 以上,参与黑五、网一等大促活动的通过率达 65%,远超境外卖家的 22%。 消费者信任度的提升更能直接转化为销售业绩,带有 "美国本土卖家" 标识的商品转化率比中国直邮商品高 30%,复购率提升 18%-25%。 本土化未必就一定是美国,如今是全球化时代,各国之间都有贸易协定,卖家可以充分利用贸易协定优势助力。 作为《美墨加协定》(USMCA)成员国,墨西哥制造的商品若符合协定原产地规则,可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的便利,中国卖家也可以通过墨西哥本土公司开展生产或分销,降低关税风险。同时,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 1/5,能有效降低生产环节支出,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。 墨西哥的地理位置也非常有优势,其与美国共享 3000 多公里边境线,物流时效可缩短至 2-5 天,远超中国直邮的 15-20 天,能大幅提升客户体验。 此外,墨西哥本土公司还是进入拉美电商市场的 "跳板",可借助美客多等平台快速辐射巴西、阿根廷等国家,实现 "一站布局,双洲受益"。 稀土博弈还在继续,关税风暴尚未平息,但无法阻挡中国卖家深耕全球市场的脚步,只是淘汰了不懂变通的 “粗放玩家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