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跨境卖家被判刑,往后所有的卖家们都需要注意了
最近和几位做跨境贸易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的焦虑感都特别强。
最近和几位做跨境贸易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的焦虑感都特别强。 有人感叹 “合规成本越来越高,利润薄得像纸”,有人吐槽 “物流说停就停,货压在路上叫天天不应”。 这不是个别现象,从行业里爆出的几起大事件就能看出,现在做跨境生意真是步步惊心。
01kin test 卖家被判刑
前阵子美国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判决,让所有做服装进口的跨境卖家都慌了。 洛杉矶时尚区一家挺有名的服装批发进口商,老板和高管两个人直接被判了刑,公司垮了。
这家公司主要从中国进口服装再批发给美国本地零售商,按理说做的是刚需生意,可他们偏偏动了 “歪心思”。他们故意低报服装的真实价格,比如把实际价值 100 美元的外套报成 30 美元,仅用了几年时间,这家公司在关税缴纳上存在巨额缺口,累计未缴金额达 800 多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快 5706 万。 就在他们以为做得隐蔽,其实美国海关和国税局早就盯上了。海关发现他们申报的价格远低于市场行情,顺着线索一查,果然有问题。 最终判决下来,老板不仅要补缴所有税款和罚金,还得坐好几年牢,高管也跟着判刑。 不得不说现在合规红线碰不得!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。2025 年以来美国查税力度明显加大,宁波有家家居卖家就因为申报价值偏差了 12%,直接被罚了 28 万美元,货还在港口滞留了两个月。以前总有人觉得 “查到是运气差,查不到就赚了”,现在看来,这种侥幸心理只会把自己送进深渊。
02kin test 美国货运巨头倒闭
如果说税务问题是 “人祸”,那物流出问题就是“天灾”。 前不久,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知名卡车货运企业 Montgomery Transport LLC 突然宣布停止运营,没有任何预兆。 这家公司在全美都算有点名气的,日常运营着几百辆卡车,光是员工就有 1000 人,其中几百人是跑遍美国各地的货车司机。 突然停业后,这些员工一夜之间没了工作,有的人刚加满油准备送货,接到通知说 “不用来了”,连当月工资都没个准信。 跨境卖家这边也跟着遭殃,有卖家三批货都是由这家公司承运,一批在途中,两批还在仓库等着发。 停运消息传来后,卖家们联系该公司客服,要么打不通电话,要么就是自动回复 “已停止服务”。 后来才知道,这家公司因为疫情后盲目扩张,加上全球经济疲软导致货运需求下降,资金链早就断了,撑到现在才垮掉。 2024 年以来,全球好多物流供应链公司都扛不住,有的大公司裁员上万,中小公司直接申请破产。 物流一断,卖家的货要么卡在半路,要么堆在仓库,不仅收不到货款,还得付仓储费、违约金,损失少则几万,多则上百万。
03kin test 三重压力,卖家该怎么破局
税务查得严,物流动不动 “掉链子”,再加上美国关税政策收紧,现在跨境卖家是三面受敌。 先说说最让人头疼的美国关税问题。2025 年 5 月,美国彻底取消了 T86 小额包裹免税政策,十月份又宣布对中国所有产品征加100%关税,再叠加近期的税务和物流的问题,卖家的生存空间被压得极小:合规要花钱,关税涨了价,物流还没准头。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还是有卖家能稳住阵脚,关键在于找对方法。结合行业里的成功案例和政策导向,有几个建议值得参考:
1 把合规做到位
不管是国内的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,还是国外的 VAT、销售税,都得按时足额申报。可以找专业的合规机构帮忙,虽然花点服务费,但能避免更大的风险。现在各国税务部门联动越来越紧密,想靠 “擦边球” 生存根本不现实。
2 做高产品附加值
以前靠低价走量的模式,在高关税面前根本行不通。不如把精力放在产品上,优化设计、提升质量、做好包装和售后,让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。长期来看,建立自己的品牌才是王道,有了品牌忠诚度,就不用再靠低价拼杀了。 美鸥跨境专注于商标注册、VAT、EPR、海外公司注册等领域多年,经验丰富,提供全流程服务,有需要联系我们。
3 主动调整市场和供应链策略
美国关税太高,不妨试试 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,像很多卖家已经开始布局东南亚、欧洲等市场,这些地方的关税压力相对小一些。 如果不想放弃美国市场,可以试试走本土化思路,如注册本土公司或者利用美墨加协定等;同时多铺几个销售渠道,别只依赖亚马逊,Shopify 独立站、沃尔玛等都可以试试,分散风险。
4 物流要多选择几家
经历过 Montgomery 倒闭的教训后,聪明的卖家都不会只依赖一家物流商了。 可以同时和 2-3 家不同规模的物流企业合作,大公司保障稳定性,小公司争取价格优势。如果货量不小,最好在美国建本地仓或者找第三方海外仓备货,这样不仅能避开跨境运输的风险,还能提升配送时效,符合美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。
这两年跨境行业确实不太好做,从卖家被重罚到物流倒闭,每一件事都在提醒我们: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 现在做跨境生意,拼的是谁更合规、谁更有远见、谁更能抗风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