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反天罡!大促期间,大批Temu卖家集体破防
2025 年美国黑五大促周期内,Temu 启动了时长超 50 天的促销活动(含预热期与正式期),覆盖服饰、家居、3C 等多个核心品类。
2025 年美国黑五大促周期内,Temu 启动了时长超 50 天的促销活动(含预热期与正式期),覆盖服饰、家居、3C 等多个核心品类。 然而,与 “大促期销量爆发” 的预期不同,平台内大批卖家反馈订单量显著下滑,部分主营冬季产品的卖家数据显示,2025 年黑五预热期日均订单量仅 200 单,较 2024 年同期的 2000 单同比下降 90%(即下滑 10 倍)。
01kin test
Temu黑五销量下滑
从卖家反馈与市场数据来看,Temu 此次黑五大促销量下滑呈现 “覆盖广、差异小、持续久” 的特征,不同类型卖家与品类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。
1
全托管卖家
全托管模式作为 Temu 早期核心运营模式,此次黑五期间受冲击最大。据多位全托管卖家反馈,除冬季产品品类出现 90% 的同比下滑外,家居、服饰等主力品类也普遍存在 50%-70% 的订单降幅。
更关键的是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—— 平台为维持低价竞争力,频繁向卖家提出降价要求,部分商品定价被压至成本线附近。
2
整体周期:
5 月起持续低迷,黑五未现 “补偿性增长” 从时间线梳理,Temu 卖家的销量下滑并非黑五临时现象。
2025 年 5 月,已有超过 60% 的受访卖家反映单量出现异常,其中 30% 的卖家订单量同比降幅超 50%;进入第三季度(7-9 月),虽有部分品类因季节性需求出现短暂回升,但整体仍低于 2024 年同期水平。
直至黑五促销启动,行业预期的 “补偿性增长” 并未出现,反而因促销活动密集,用户对折扣敏感度下降,进一步加剧了销量低迷。
3
品类差异
从品类表现来看,单价低于 10 美元的低价引流商品(如小型家居饰品、基础款服饰)下滑最为严重,平均降幅达 75%;单价 10-50 美元的中等客单价商品(如冬季基础服饰、小型家电)降幅在 50%-60% 之间;而单价 50 美元以上的中高客单价商品(如智能小家电、高品质家居用品)降幅相对较小,约 30%-40%,部分具备差异化功能的商品甚至实现 5%-10% 的正增长,显示出不同客单价品类的抗风险能力差异。
02kin test
Temu 大促销量下滑的核心成因
结合政策环境、平台运营策略与市场竞争格局分析,Temu 此次销量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,既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影响,也包含平台自身运营的调整阵痛。
1
政策红利消退
Temu 早期依托美国 “小额包裹免税” 政策(即 800 美元以下包裹免征关税),通过 “低价直邮” 模式快速抢占市场,这一政策也是全托管模式下商品低价的核心支撑。
2025 年,美国正式取消该政策,所有跨境包裹需按正常流程缴纳关税与进口环节税费,导致商品综合成本显著上升。
据行业测算,政策调整后,Temu 全托管商品的单件物流与税费成本平均增加 120%-150%。成本上升后,平台通过两种方式转移压力:一是直接要求卖家降低供货价,二是减少平台补贴、提高商品售价,但前者导致卖家利润压缩,后者削弱商品价格竞争力,最终均反映为销量下滑。
再加上 2025 年 10 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所有产品加征 100% ,关税这也对大促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2
平台运营策略
从平台内部运营来看,两大问题直接影响大促效果。
1 | 一是 “大促泛滥” 导致用户促销疲劳。 据统计,2025 年 Temu 美国站累计开展超 20 场大型促销活动,平均每 18 天就有一场,且单次促销时长普遍超过 10 天,部分月份甚至出现 “大促衔接”的情况。 频繁的促销让用户对 “黑五折扣” 的期待值降低,2025 年黑五期间,Temu 平台 “折扣敏感度” 用户占比同比下降 45%,即更多用户不再因 “折扣” 选择下单。 |
2 | 二是 “全托管向半托管转型” 的衔接问题。 2025 年以来,Temu 逐步调整运营模式,美国站全托管商品占比从 2024 年的 70% 降至 30%,半托管商品占比提升至 70%。 同时,半托管模式的流量分配机制尚未成熟,早期入驻的半托管卖家流量获取成本较全托管时期增加 60%,运营难度显著提升。 |
3
市场竞争加剧
2025 年美国黑五期间,全球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分流了 Temu 的目标用户。
例如Shein 通过 “本地仓备货 + 3 天极速上新” 策略,将服饰品类的配送时效缩短至 3-5 天,黑五期间服饰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 35%,直接分流了 Temu 的核心用户群体。
多平台的密集动作,导致 Temu 黑五期间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同比增加 80%,而用户转化率同比下降 30%,销量自然受到影响。
03kin test
卖家应对策略
面对大促销量下滑的局面,卖家需结合自身资源与平台政策,从模式选择、成本控制、运营精细度三个维度调整策略,提升抗风险能力。
1
模式适配
不同类型的卖家需针对性选择运营模式,避免盲目转型。对于供应链稳定、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工厂型卖家,可优先保留部分全托管店铺,但需聚焦 “低重量、高毛利” 品类(如小型家电配件、轻量家居用品),这类品类物流成本占比低,对平台降价的承受能力更强;同时,控制全托管店铺占比,建议不超过总店铺数量的 30%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模式。
不过,卖家们有一点千万不能忽视,那就是合规,包括产品合规(如EPR、CE认证、美代、欧代等)、知识产权合规(商标专利版权)、税务合规(如欧洲VAT)等等,一旦合规不达标,都很可能导致链接下架、店铺被封等。
美鸥跨境专注于欧代、美代、EPR、商标注册、版权专利申请、VAT等领域多年,团队服务专业,办理效率高,有需要联系我们。
2
成本控制
成本控制是利润保障的核心,卖家需重点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环节。在物流成本方面,比如全托管卖家可联合其他同类卖家 “拼单发货”,通过批量运输降低头程物流成本(通常可降低 15%-20%)。
在供应链方面,建议与工厂签订 “长期合作协议”,通过稳定采购量争取更优的采购价格(通常可降低 5%-10%)。
3
运营优化
在流量竞争激烈的背景下,精细化运营成为提升销量的关键。选品层面,需结合平台数据与市场趋势,避开低价内卷严重的品类,优先选择 “高需求、低竞争” 的细分赛道。 用户留存层面,需通过优化履约与售后提升复购率。
此外,建议卖家拓展 “多平台布局”,除 Temu 外,可尝试入驻 Shein、TikTok Shop 等新兴平台,或通过独立站沉淀私域用户,分散单一平台的运营风险。
Temu 美国黑五大促销量下滑,本质上是跨境电商行业 “政策红利消退、竞争加剧、平台转型” 三重背景下的阶段性现象,并非行业红利的终结。
对卖家而言,关键在于客观评估自身优势,及时调整运营策略,从 “依赖平台流量” 转向 “构建核心竞争力”。无论是模式选择、成本控制还是精细化运营,核心都是通过提升自身适配能力,在行业调整期实现稳定发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