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马逊裁了3万人!不出意外,很多的卖家将被淘汰

作者:美鸥跨境              浏览数:9871              时间:2025-10-29 18:09:00
10月27日,相关媒体爆出亚马逊裁员的消息 —— 亚马逊计划裁减多达 3 万个企业岗位。

10月27日,相关媒体爆出亚马逊裁员的消息 —— 亚马逊计划裁减多达 3 万个企业岗位。


这是其自 2022 年底裁员 2.7 万人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调整。



01kin test

亚马逊大裁员


亚马逊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、运营、设备等企业职能部门,占其 35 万企业员工总数的近 10%,而与此同时,亚马逊却在美国仓储物流网络新增 25 万名季节性员工,并宣布投入超 1000 亿美元扩建 AI 数据中心。


消息刚出,不少卖家发现,自己对接的亚马逊中国区 ESM(卖家管理团队)、LCS(供应链相关部门)也在裁员,有些团队直接砍掉一半人,甚至解散,留下的员工也面临核心管理权向美国总部收缩的情况,供应链、采购等关键决策都得等总部拍板,自主性大不如前。


来源网络


除了亚马逊,多个平台也在悄然调整。


欧洲的 OTTO 平台 2 月就说要裁近 500 人,主要是呼叫中心的,还打算关掉德国 13 个客服中心里的 8 个,理由很实在:现在消费者很少打客服电话了,传统客服团队成本太高,再加上亚马逊、Temu 在欧洲抢市场,不砍成本扛不住。


澳洲的 Catch 平台1 月就宣布 4 月底要停服,190 个岗位直接没了;东南亚的 Lazada 从2024 年就调整运营、招商部门,把资源往印尼、马来西亚这些核心市场集中。


微软今年累计裁员超 1.5 万人,覆盖全球多个业务部门;Meta 在 10 月裁撤 AI 部门约 600 人,涉及基础研究团队与华人科学家;谷歌在云部门削减 100 多个设计相关岗位;英特尔更是以 2.2 万人的裁员规模成为今年裁员人数最多的科技企业。



平台动了,卖家端也跟着调整。亚马逊大卖 iRobot 去年 11 月裁了 105 人,占总人数 16%,因为 Temu 的低价扫地机器人抢了不少市场,导致2024 年销售额跌了 12%,只能砍研发辅助和行政岗省成本。做床垫的 DTC 品牌 Purple 也关了部分工厂,裁了 200 多人,CEO 说海外需求不行,物流成本又涨,不精简人力和产能根本赚不到钱。


据追踪行业裁员的 Layoffs.fyi 数据,截至 2025 年 10 月,美国已有 216 家科技公司裁员约 9.8 万人,虽较 2024 年的 15.3 万有所下降,但头部企业的裁员动作更具标志性意义。


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:行业正从 “人力扩张” 转向 “效率优化”,冗余岗位与低效部门成为首要精简对象。 




02kin test

裁员背后的深层逻辑


之所以这么多企业裁员,背后原因其实很清晰。



1

疫情扩张后遗症


2020-2022 年疫情期间,线上消费需求激增,亚马逊为应对订单潮大规模招聘,全球员工总数从 2019 年的 79 万人飙升至 2022 年的 160 万人,其中企业岗位扩张尤为迅猛。


但随着疫情后消费回归常态,线上订单增速放缓,过度招聘带来的人力成本压力逐渐凸显。2025 年亚马逊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人力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例仍高达 38%,此次裁员预计可每年节省超 40 亿美元开支。


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国内跨境大卖身上。深圳某主营家居品类的卖家,2022 年为抢占欧美市场扩招至 1200 人,其中一半为客服与订单处理人员。2024 年海外需求下滑后,人工成本占比升至 25%,最终不得不裁撤 300 人,转而通过自动化工具处理订单。这印证了 “需求高峰时盲目扩编,需求回落后面临成本反噬” 的行业通病。



2

战略聚焦


亚马逊此次裁员还与战略调整密切相关。


CEO 安迪・贾西自 2023 年起推动 “扁平化组织” 改革,通过匿名投诉热线收集到 1500 条效率问题反馈,推动 450 项流程优化,核心是减少管理层级、砍掉非核心业务。


例如,亚马逊此前布局的播客、硬件设备等边缘业务,近两年陆续缩减投入,相关岗位也在此次裁员中被优先裁撤。



3

AI 替代


最具行业颠覆性的裁员原因,当属 AI 技术的普及。


亚马逊 CEO 贾西在今年 6 月的全员邮件中明确表示:“随着 AI 在公司内部广泛应用,整体企业员工总数预计将下降”。


此次裁员中,人力资源部门裁员比例高达 15%,正是因为 AI 工具已能自动完成简历筛选、薪酬计算等重复性工作;运营部门的订单审核、数据报表整理等岗位,也逐渐被 AI 驱动的自动化系统替代。



微软的裁员同样与 AI 相关。其今年裁撤的 1.5 万人中,有 30% 是客户支持与数据录入人员,这些岗位的工作已被 “AI 客服机器人” 和 “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” 承接。


某微软内部员工透露:“以前需要 3 人处理的客户工单,现在 AI 系统 1 小时就能成,准确率还比人工高 15%”。 



03kin test

AI 浪潮下的卖家机遇


亚马逊等巨头的裁员与 AI 布局,给跨境卖家释放了明确信号:未来的竞争核心是 “人机协同” 效率,谁能率先用自动化工具替代重复劳动,谁就能降低成本、抢占先机。


只不过和巨头动辄百亿的 AI 投入不同,跨境卖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搭建,一套适配多平台运营场景的 RPA 工具,就能快速实现 “人机协同”。


在跨境圈做铺货的张总,手里攥着 60 多家亚马逊、Shopee 店铺,每天要上架几千个新品,光运营就招了 20 多个。


运营们从早到晚盯着电脑,手动复制粘贴商品信息、核对库存、改价格,一个 SKU 上架要耗 3 分钟,几千个品堆到下班都弄不完,还常因手滑填错规格被平台警告。


售后也是一团糟,邮件堆成山,人工回复要等半天,差评率跟着涨;月底财务对账也头疼,20 多家店的账单要 3 个人算一周一不小心就会出错。



某一天,他在行业群里看到有人聊RPA,说能自动上架、处理售后还能算数据。


抱着试试的心态,张总联系了我们,让技术人员根据他的店铺情况搭了方案。 试用第一天就让张总很满意:以前运营一天都完不成的几千个新品上架,RPA 机器人 3 小时就搞定了,还自动同步了各平台库存;售后邮件由 RPA 按预设话术回复,复杂问题才转人工,回复时效从 4 小时缩到 10 分钟;月底财务不用熬夜对账,RPA 直接导出各店铺利润报表,准确率 100%。


现在张总把运营从 20 人减到 8 人,每月省了 8 万多成本,店铺上架效率反而翻了倍。



广州某做服装品类的卖家也有类似困扰,2024 年黑五期间订单激增到日均 1.2 万单,人工处理发货单常出现地址错误、物流单号录入延迟,导致 20% 订单发货超时。


2025 年使用 RPA 后,系统自动抓取各平台订单,按预设规则分配物流渠道,自动生成面单并同步至仓库,发货时效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,超时率降至 0.5%。今年上半年大促期间不仅没扩招,还比往年节省了 20 万元临时人工成本。


美鸥跨境专注于RPA工具、商标注册、美欧代、VAT、EPR等领域,团队专业,办理效率高,有需要联系我们。



在 AI 与自动化成为行业趋势的当下,卖家无需像巨头那样 “裁员求生”,而是可以通过AI、 RPA 这样的工具,让 “数字员工” 承接重复性工作,将人力解放到选品、策略、客户深度运营等更具价值的环节。


正如亚马逊用 AI 优化人力结构、提升效率,卖家也能借助 RPA+AI 的力量,在 “降本增效” 的竞赛中占据主动。


无论是多平台商品上下架、订单处理,还是数据报表生成、财务对账,这些工具都能成为卖家的 “高效数字员工”,助力在行业变革中稳步前行。


781 个               241 个
联系客服

公众号